古聖賢銘言
分享至
古聖賢銘言
[2010-11-09]

古聖賢銘言

◎ 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人之本與。(有子‧論語學而)

    有才徳的人,講求立身為人的根本,根本穩固了,人生一切的事理、法則,就從這裏推展開

來,而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這兩件事,就是做人的根本啊!

 

 

◎ 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。(孔子‧論語學而)

    做晚輩的,在家裏要孝順父母,在外則要以敬愛兄長之心待人。

 

 

◎ 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(曾子‧論語學而)

    當父母壽終時,能敬慎地盡哀完成喪禮;對歷代的祖先,能誠敬地追念、祭祀,那麼社會

風氣自然會趨向淳厚了。

 

 

◎ 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(孔子‧論語為政)

    父母活著的時候,要依禮去侍奉他們;父母過世了,要依禮去安葬他們,往後也要依禮去祭

祀他們。

 

 

◎ 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。

    (孔子‧論語為政)

    現在所謂孝順的人,只能說是做到奉養父母的地步。至於狗和馬,也都有人豢養牠們;如果

不用恭敬的心去供養父母,那和養狗、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!

 

 

◎ 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;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(孔子‧論語里仁)

    父母的年齡,做子女的不能不牢記在心裏;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壽而歡喜,另一方面則又憂懼

他們日漸衰老。

 

 

◎ 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,而天下平。(孟子‧離婁)

    人人能夠親愛自己的父母,尊敬自己的長上,那麼天下就能太平了。

 

 

◎ 不得乎親,不可以為人;不順乎親,不可以為子。(孟子‧離婁)

    做晚輩的無法得到父母的歡心,是不合乎做人的根本;不順從父母的旨意,是不可能成為孝

順的孩子。

 

 

◎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。(孟子‧梁惠王)

    重視仁德的人,絕對不會遺棄他的父母的。

 

 

◎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:惰其四支,不顧父母之養,一不孝也;博奕,好飲酒,

    不顧父母之養,二不孝也;好貨財,私妻子,不顧父母之養,三不孝也;

    從耳目之欲,以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鬥狠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

    (孟子‧離婁)

   一般人所謂不孝的事情有五件:

   懶得勞動他的手腳,不顧到父母的生活,這是第一種不孝;

   喜歡賭博和喝酒,不顧到父母的生活,這是第二種不孝;

   喜歡貨物錢財,私偏妻子、兒女,不顧到父母的奉養,這是第三種不孝;

   放縱於聲色的嗜欲,使父母蒙羞,這是第四種不孝;

   喜好逞勇,與人爭鬥,以致連累父母,這是第五種不孝。

 

 

◎ 為人子,止於孝。(曾子‧禮記大學)

    做子女的,該努力盡到孝順父母的義務。

 

 

◎ 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。(孔子‧禮記中庸)

    仁是做人的根本,也就是要能關愛別人,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敬愛孝順自己的父母。

 

 

◎ 居處不莊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蒞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

    非孝也;戰陣不勇,非孝也;五者不遂,烖及其親,敢不敬乎?

    (曾子‧禮記祭義)

    平素生活不端莊,就是不孝;對國家不忠誠,就是不孝;處理政務不敬慎,就是不孝;結交

朋友不信實,就是不孝;走上戰場不英勇,就是不孝。這五件事情不能做到,就會辱及父母,

敢不敬慎嗎?(烖:災的本體字)

 

 

◎ 孝有三,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(曾子‧禮記祭義)

    孝有三種層次,大孝是使父母尊榮,其次是不讓父母蒙羞,最低限度是要能供養父母。

 

 

◎ 夫孝,徳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所有的教化都是由「孝道」產生出來的。

 

 

◎ 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

    父母,孝之終也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我們的軀體、四肢、毛髮和肌膚,都是從父母稟受來的,應該好好愛惜,不可以有任何損

傷,這是盡孝的開始。而平時要修身養性,力行正道,使自己的好名聲為後世所稱道,並且顯

耀父母,這樣才算是真的盡孝,是行孝道的最終目標了。

 

 

◎ 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所謂盡孝,應該是從真誠地事奉父母開始,其次要能忠心地事奉君王,最後才是自己修身成

德,揚名於後世,並且榮耀父母。

 

 

◎ 天地之性,惟人為貴;人之行,莫大於孝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天地之間,萬物各有其本性,其中以人性最為尊貴;而人的一切德行之中,沒有比孝順父母

更重要了。

 

 

◎ 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

    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其親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孝子事奉雙親,平常在家裡的時候,要以恭敬的態度對待父母,早晚問候請安,不可有些許

怠慢。奉養雙親的時候,必須懷著歡喜的心情,和顏悅色,言笑承歡,使父母感到身心愉快安

樂。當父母患病時,子女要以憂慮及感同身受的心去盡力照顧他們。萬一不幸父母過世了,要

以悲痛哀傷的心料理喪事;至於死後的祭祀,要以嚴肅恭敬的心設奠上供以表示思念父母。以

上五件事,如果都能做到,才可以稱得上能夠奉祀雙親的孝子。

 

 

◎ 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孝道就好像日、月、星辰運行於天際,是永遠不變的常道;也像是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循環

交替,滋潤大地以養育萬物,也是恆久不變的道理;孝道更是人們所應力行的良好道德規範。

 

 

◎ 最莫大於不孝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為人最大的罪惡,便是不孝。

 

 

◎ 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。不敬其親,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

    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如果做子女的不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別人,就可說是違反道德。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尊敬

別人,也是背棄禮教的。

 

 

◎ 愛親者,不趕惡於人,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(孔子‧孝經)

    一個人如果懂得愛自己的父母,就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;如果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,就不會

怠慢輕忽別人的父母。

 

 

◎ 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,所遊必有常,所習必有業。(禮記曲禮)

    做子女的,出門必須將去處稟告父母,返抵家門時要先面見父母,讓父母放心,出遊時路線

須事先確定,學習時要有一定的專業。

 

 

◎ 顯揚先祖,所以崇孝也。(禮記祭統)

    能力行並發揚祖先之美德善行,以明示教導後代子孫,便是崇敬孝道。

 

 

◎ 事親有隱而無犯。(禮記檀弓)

    遇雙親有不當之行為舉止時,先隱惡,再委婉恭敬相勸,若再不修正時,要暗中彌補父母的

過失,也不可無禮冒犯。

 

 

◎ 父母之恩,云何可報,慈如河海,孝若涓塵。(孝思賦序)

    父母之恩德廣大,不知如何才能報告,父母疼愛子女,恰似河海般浩瀚,子女孝敬雙親,卻

如水滴和塵埃般微小。

 

 

◎ 教民親愛,莫善於孝教民禮順,莫善於悌;移風易俗,

莫善於樂;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(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)

    治國平天下的大道,應以救化為先。教民相親相愛,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。教民恭敬和順,

莫有比悌更好的了,要想轉移社會風氣,改變民聞習俗,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。要想安

定長官的身心,治理一國的人民,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。


  E-mail:bill@ruchya.com.tw 傳真專線:886-6-2615431

blog stats